王川宝典

Self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uthor

Shitao5

Published

2024-02-03

Modified

2024-02-21

Progress

Learning Progress: Completed.🎉

1 财富

1.1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 所有对于赚钱,对于财富的追求,本质是希望解决下面这个问题:生活可以不那么辛苦,不用被迫做自已不愿做的事情。我把这个目标简化成四个字:不累,自由。赚钱只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

  • 理想状态是,你生活工作中选择做的所有事,既有四两拨千斤的机械增益,又有进退自如的自锁功能。做一件事,可以选择休息离开一阵子,事情的进度不会因此受影响甚至倒退,什么时候休息好了可以回来精神抖擞地继续工作。
    如果你做的事,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事情,必须你亲自不断事必躬亲地,费力地维护,那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 德川家康后来留有几句家训,一曰“人生如有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二曰“视不自由为尝试,则不觉不足”,三曰“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这几句话也许对着急发大财,以登福布斯富豪榜为唯一人生目的的朋友们有点借鉴作用吧。

  • 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是生活的第一要务。

  • 问题定义好之后,赤膊上阵直奔主题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先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工具,利其器后方可善其事。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磨刀霍霍”利其器,等到真正需要“向猪羊”时,则手起刀落,易如反掌。

1.2 做一个时间富有的人

  • 最大的财富是闲暇时间,对闲暇时间的最大杀手是一对一的交流,给一个老板打工,或者做一次只能卖给一个客户的定制服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才能深入思考更多前瞻性的问题,才能避免重大战略性的浪费和失误,从而有更多闲暇时间,形成良性循环。警惕任何可能打断这种循环的行为误区。

  • 当收入超过一个基本值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后,更多的金钱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提高赚钱的效率,不断增加私人自由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保持自身的效率和灵活性,更多的利润迟早会自然涌现。

  • 千万不能随意接受任何人给你设定的某个截止日期,这样人为摧毁自己的时间冗余,可能酿成大祸。

  • 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角度,是把有时间压力的活动,尽量压缩到日常的 10% 以下。这样可以保持比较长久的内在动力。

1.3 陈旧的财富观念

  • 和他人进行金钱,地位或者名气等等的直接实时的攀比,是封闭社会的习惯,在指数增长的开放世界里会非常可笑。而且以这种直接攀比来指导自身策略的制订,往往自乱阵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 幸福就是全面的,长期的指数增长。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找不到增长点了,也不知道如何真正有机的增长,想拆东墙补西墙寻求表面的增长,反而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 指数增长的神奇,在于常会出现几个月的财富增长超过以前几十年全部积累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新兴产业涌现时,屡次发生。重要的课题是理解底层机制,区分伪增长和真正的指数增长,区分有很大潜力的指数增长和昙花一现的泡沫。真正理解机制后,人就不急了。如果你急着要发财,实际上还是没弄懂。

  • 正确的攀比方法是在经验和方法论上和世界上各行业最优秀的人攀比(学习),在最终的结果上和过去的自己攀比。

  • 如果效率没有比别人有明显的几倍以上的优势,实际操作上大概率就是在自欺欺人的瞎搞。

1.4 财富和金钱的本质

  • 财富的本质是能量和信息的效率。只要别人的能量和信息技术的效率超过你,你的东西很快就一钱不值。

  • 金钱的本质,是对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大众都想获得的稀缺资源的控制力。

  • 赚钱的本质是为了让自己增加选择权;但让自己增加选择权的事情不一定都赚钱,甚至需要一定的投入。如果增加选择权和赚钱,两件事发生冲突,选择权永远优于赚钱。

  • 财富的增加,本质来自于增加自己和外部的可组合性。这种可组合型本质来自于开放的,难以被外力破坏的自由连接。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减少自身可组合性的行为,最终必被反噬而得不偿失。

1.5 具体投资标的分析

  • 组织结构的惯性,对于任何压低毛利率的竞争压力都会极力抵触。

  • 新技术的价值最终会聚焦在软件平台上,预测哪个软件平台会胜出,一个重要观察角度是应用开发者愿意在那个平台上开发新应用,这是领先指标。

  • 未来新的技术平台,要预先判断谁一家独大,一定要近距离观察和理解开发者的视角。开发者越多,应用就越多,用户就越多,生态就更丰富,大家都有更多的钱可赚。开发者的角度很简单,哪个平台可以让我以最小的开发费用,接触到更多的潜在客户,让我赚更多的钱,我就往哪里去。少数技术指标领先 ,但应用生态匮乏的平台,迟早会被虽然局部指标暂时落后,但应用生态丰富的平台超越。而丰富的应用软件,会互相依托,催生出更高效丰富的生态。

  • 权力的基础,来自于各个微小的层面,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 要提升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也应当不断训练自己把各种看似距离较远,但实际上强相关的事物关系,能够迅速提取出来的能力。

  • 效率高的工具,演化到一定程度,会把各种元素连接综合起来,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效率越来越高的实体,甚至从一个遥远的观察者来看,像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生命体。要注意观察 GPT 的连接,会造就出什么样的全新的,结构完全不同的实体。
    大语言模型将成为智能组合叠加的超级胶水。本质上是语言理解力强,降低了接口的精确性要求(一般软件接口种类繁多,各家定义不同,格式严格精确性要求高,还要考虑兼容,做到通用性不容易),大大提高了接口的通用性,降低了各个子领域技术组合的门槛。
    把这个思路延伸一下,在分配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你掌握某个具体技术的能力,而是要保持始终和智能最高的大语言模型的生态连接(而不被切断)的能力。始终沉浸于这个生态中,你就赢了大半;孤立的闭门造车,而幻想能创造出什么竞争优势,最好也就是昙花一现,大概率则是白忙一场。

  • GPT 的技术,相当于可以让极少数人具有“超大规模处理非结构数据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层层叠加爆发出的生产力,看不到上限。

  • 大部分创业的折腾,如果没有达到“收税的生态位”时,非常辛苦,对投资者风险也大。达到“收税的生态位”是一个长期耕耘的过程,也需要一定运气。但如果你还不确信某个东西是否达到“收税生态位”,那就还没到。

  • 真正的竞争壁垒不在于数据,而在于生态的构建,尤其是当大量第三方开发者自发参与生态的建设。

  • 如果三十年后的趋势很明显,就不要纠结短期的变化逆势而动。

  • 汽车行业的一个共识是,车价每下降五千美元,可以负担得起的买家数目就会翻倍。

  • 搞技术的人有个误区,就是大大低估“品牌共识”的力量,而只是一味注重简单粗暴的技术参数。

  • 搞技术的人有一种错觉(有时看上去像是傲慢),就是因为自己对底层技术细节非常清楚,那么以为自己对于技术的应用场景也会懂得比别人多。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永远无法想象某个新技术对于你视野之外的别人能够产生的所有应用场景。

  • 结构(技术细节)和功用(应用场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两者混淆。误会之一是以为模仿同样的结构一定可以实现同样的功用,误会之二是以为要实现某个功用就必须要有某个特定的结构,误会之三是因为拥有某种结构就把自己限制在某个特定的功用上。

  • 只要牢牢抓住稀缺资源,不要在乎别人怎么卷,让他们挥霍真正的稀缺资源,去高溢价置换和争夺事实上的非稀缺资源好了。

2 人际

2.1 几个不要

  • 可以注意别人给你提供的一些原始的客观信息。尤其是这些原始信息和你起初的理解差别比较大,甚至是你完全不知道的。这有可能导致你对自己决策的调整。

  • 在认知和现实之间套利,永远是最轻松的。但前提是,自己的认知来源于多个角度和层面的原始数据,而不是周边(很可能比你更无知的)人的观点。

  • 实际上对于任何高价值的棘手难题,标准答案是:没有简单答案。只有长时间多样化的各种微小积累。积累多了,你自然知道答案。不愿积累而想一步登天者,必将获得与其德性匹配的下场。

  • 在关键问题上,不要依靠任何人给你许诺的支持。更不能因为这种不到位,而且随时可以撤销的支持而去 all in。

  • 不管什么情况,如果别人不问,不要自作多情去给别人出主意,否则会非常讨人嫌。反之,理解了大家的行为动机和思维框架,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顺势而为。

  • 人性遇到问题时,一般只想尽快治标,而不愿花更大代价研究如何治本。

  • 当别人向你寻求帮助时,一定要让他付出一定代价,而不能简单的给予,否则他就会像吸毒上瘾一样下次还缠着你;同时不能简单地顺着他的思路,给出治标的建议,一定要逼着他不断深挖问题的本质,自己慢慢摸索出来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

  • 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就跟无视资产的基本面,非常在乎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一样。对于资产而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保证基本面的前提下,增加流动性,以获得属于你的流动性溢价。对于人际关系而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而不要浪费时间试图改变对你不友好的人的观点。

  • 相对封闭的社会让人有个误解,以为一定要保持这种联系,一定要学会适应迁就“不如己者”,是曰情商。但开放社会里,直接切断和无视,是成本最低的做法。

  • 如果你诧异某些人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努力地工作,却还要不断对外展现自己的勤奋,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是,他必须要维持一个庞氏局,用自己的勤奋忽悠置换来的资源来维持这个局。他不能停,一停庞氏局就彻底垮了。所以不合常理的表演式的勤奋,有可能是内在极为虚弱的一种折射。

  • 局部的成就感和仪式感,和真正是否能够长期内捕捉到巨大的利益,很多时候毫无关系。

  • 所谓有原则性,本质上是指有很多既得利益。

2.2 线下社交的弊端

  • 如果用“过程导向”的思路,建立扩大高质量高密度的商务关系网,就会避免效率低下,无头苍蝇一样的社交活动。“过程导向”者埋头做好自身的事,但也注重坚持长期的,零成本的,大规模的传播个人商业理念,建立自身商誉。这里的关键词是“零成本”和“大规模”。不再机会主义地寻求一夜情式的交易,而是靠良好的商誉不断巩固自己的网络。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商誉的自动传播不需要花费你的更多时间。

  • 巴菲特说,“成功者和非常成功者的差别,在于非常成功者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readll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 真正有洞察力的思维模型,往往需要大量跨越较大时间空间的数据和信息积累,才能抽象出真实的一般规律。

  • 人只有自己主动改变信息输入输出管道时,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2.3 人际交流的几点经验

  • 一致性,永远不是愚蠢的特征。如果一个办事不得力的人只是愚蠢的话,他迟早会犯一个对你有好处的错误。

  • 谈生意的时候,开始都很顺利,然后突然对方提出莫名其妙的新的条件,要让你做更多的事情,而自己并无更多的付出和实质性的 commitment,通常都是在拖时间忽悠你,你已经变成了备胎的角色。

  • “软弱”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气质,它体现为在很多微观节点,不断选择哪个“短期容易,但长期代价要大若干个数量级”的道路,积累得足够多,就会变成一个任人摆布,毫无抵抗能力的弱鸡。即使他可能外在张牙舞爪,暴跳如雷,也无法掩饰他软弱无能的惨淡现实。

  • 企业家一般而言都有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有一定现金流,但外在没有太多炫耀性的消费。高级打工者或者一些初级投机者,一般自己本钱细微,总想不断以小博大,空手套白狼,all in 上杠杆,所以没几年就要出大问题而退场。

  • 识人和识企业的规律是一样的,不要看它的文宣,而要先看他是否经过一个,甚至两个牛熊周期的考验。但这种情况不会因为你意识到而改变,只是说不同的环境生态就自然会涌现有某一特性的玩家。你能做到的就是理解本质,规避风险,尽量选择对你长期最好的环境而已。

  • 不要屈服于外人没有事先支付合适代价,就想给你强加的压力,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一笔交易中,更着急的那一方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而不等对方付出代价就随便被外人的指挥棒引导,势必导致各方面资源的错配,自己的事业迟早会有重大损失。

  • 人的选择非常依赖于他在各个生态环境内所能驾驭的力量:积累的连接越多,技能越多,选择也越多,自然大概率可以做出较优的决策。否则会对未知的环境存在畏难和习得性无助的情绪,有好的选择也抓不住。

2.4 抛弃对世界的一厢情愿

  • 一厢情愿的例子之一,是以为我们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会回馈。但客观现实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标杆,是未来你对他有什么好处。无原则地释放善意,是自身资源的巨大错配。如果因为别人不帮你,对别人进行忘恩负义的道德指控,是无效无益的。让自己未来始终有用有价值,才是正解。

  • 当你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要从对方的自身利益出发来引导,而不是乞求他们的仁慈或者感激。(The 48 law of power

  • 不仅要让自己有用有价值,而且要让很多人都知道认可自己有用。只要你有用,只要很多人知道你有用,就不愁在未来找到各种各样源源不断的合作者。同时其他一些不相干的旁观者在思考是否和你建立合作的关系中,也会因为这个因素,会对你有更多尊重。从这个角度看,那些甘于默默无闻,从不利用社交媒体来宣传自己的人,白白丧失了发展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工具。

  • 当我听到一些朋友侃侃而谈“大道至简”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可能会因为顽固地一味追求简单,以简单为目的,而重复前人的那些一厢情愿的挫败。大道至简的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后端复杂,但对外的 API 简单。但一些无知的懒汉,偷换概念,想不劳而获,自己后端简单,没什么货,也妄想前端的 API 能简单。

2.5 人缘好是硬通货

  • 人缘好是真正的硬通货,别人会不请自来地把各种资产空投到你的地址上。二十一世纪最大的财富是“人缘好” + “一个人尽皆知的以太坊地址”。

  • 真正的奢侈品,是找到一个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能够在一些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点拨出几个你原来不懂,而且自己也很难琢磨出来的关键逻辑,让你终于茅塞顿开,而且极大增加了和世界互动的信心和勇气。

  • 关注各种社交媒体上各行各业的最优秀的信息源,还有大量阅读各种优秀的书籍,是建立高质量关系,做出高质量选择,而无需消耗个人自控力的有效方法。

  • 当我们说“人的关系靠缘分”时,缘分背后的本质是悟性,否则高人就在身边仍然存在“有眼不识泰山”的问题。而悟性背后主要靠的是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而广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深度的不足。因为当你的广度足够大,就对很多事情存在敬畏,而不会因为见识少的浅薄而武断执着。

  • 只有极少数朋友,能够从维护你的利益角度,给你真实客观的负面反馈,才真正有价值。

  • 一个犹太家庭,遭到纳粹的迫害,分成两队投靠两个不同的朋友。一个朋友是以前主动帮过他们的人,一个朋友是接受过他们救助的人。投靠第一个朋友的获救了,投靠第二个朋友的家庭成员则不幸被出卖。
    多和那些乐于助人,主动给予的朋友交往吧,他/她们是充满着正能量的你生活中的贵人。

2.6 论弱关系的重要性

  • 最有价值的弱关系,是那些可以连接你和其他大型社区的桥梁型的弱关系。

  • 弱关系帮你找到更好的事情去做,强关系帮你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

  • 强关系类似神经网络的宽度(知识的深度),弱关系类似神经网络的深度(知识的广度)。网络的深度数量增加,各种可能性指数型的增加。深层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导致了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2.7 做一个超级连接者

  • 自己的知识体系越丰富,越能产生跨领域的连接。

  • 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一个关键是:不断削减,谢绝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尽量增加一对多的交流和互动。

  • 一对多的时候,不会因为外界任何个体的问题被卡住,总是有更好的选择可以绕过去,效率和节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 写文章和制作录像是比现场演讲更高级的一对多,写程序被反复调用又是比写文章更高级的一对多,制作 API 又是写程序中更高级的一对多。

  • 最大的财富是闲暇时间,对闲暇时间的最大杀手是一对一的交流,给一个老板打工,或者做一次只能卖给一个客户的定制服务。财富总是流向更高级的一对多的技术。没有常常一对多的沟通,无法理解一对一沟通的极度低效。没有从头到尾各个阶段审视一个事情的发展变化,无法理解被局部假象当指挥棒带着走的幼稚可笑。

  • 通过公开展示你的思考,来寻找在知识结构,兴趣或技能上,可能与你产生互补作用,或者 \(1+1>2\) 的效应的朋友。公开展示长期留存的文字记录,效率最高。

  • 真正有可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是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两边自由游走的人,能够理解技术具体如何改变和发展新的商业模式,能够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理解技术的哪个维度更重要。这也是 Edge of chaos (混沌边缘)的一个体现吧。

  • 投资的一个视角,是掌握世界上流动性最高的系统内的最稀缺的资源。

  • 流动性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从个体角度而言,信赖你的人有多少,你的流动性就有多高。而这个数目超过某个临界点,就会形成品牌效应,流动性产生指数级的跃迁。

  • 可编程,可拓展的贸易联系 \(>\) 人际关系 \(>\) 个人能力。推论是:把自己的对外贸易连接尽量自动化,扩展化,其回报远大于搞人际关系,或者单纯的局部提高个人能力。

  • 在不过多消耗自身带有稀缺性的瓶颈资源(比如时间)的前提下,不断主动扩大和外界合作的规模,是提高自身利润率和效率的一条可以真正长期持续的捷径。

3 健康

3.1 减肥与间歇性断食

  • 实际上投资和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把一个看似复杂,无法解决的大问题,细分为许多力所能及,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去一个个解决,积小胜为大胜。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唯有细分,你才能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只有细分,你才可以各个击破。我可以做到,你也行,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定力,去知行合一了。

  • 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对于减肥而言,比少吃更有效,而且还有增进身体健康和抗衰老的益处。

  • 间歇性断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对于体重超标(BMI > 25),营养过剩,很少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大部分人而言,是一条减肥和促进健康的正道。

  • 因为随机控制实验成本太高,所以往往搞了很多观察性研究。但如果不理解各种认知偏差,不理解干扰因素(confounding variable)等等基本概念,很多论文可以从各种角度断章取义,获取对自己有利的结论。而外行人对此完全没有辨别能力。

  • 早上接受日光沐浴,对提高睡眠质量的好处,甚至超过运动。这体现在睡眠深度增加,以前睡八个小时还有些困乏,现在七个小时就觉得很精神。而且如果半夜醒来,一般很快就能重新入睡。现代人长期在室内活动,很少主动自觉地在清晨接受阳光,这恐怕是睡眠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规律运动

  • 单项运动容易让人陷入比拼成绩的回报递减的泥潭。很多时候成绩无法进步,本质是因为身体机能某个参数到了瓶颈,光靠主观努力完全白费力气,而且削弱了健身的乐趣。多样化健身,按照自己的兴趣,摸索各个不同方向的科目,你永远不会输,总能有进步,而且很久后会发现自己达到了以前想不到的高度。

  • 可以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一下。但应试教育里面不断和别人比拼成绩的心态,对于保持“多样化健身”的乐趣和长寿,是有毒的。

  • 真正的好医生,治未病。再也没有比循序渐进,保持一定强度的持续锻炼,更好的灵丹妙药了。

  • 如果不从“权利和垄断演化的机制”角度来理解投资,而只是看看财务报表和 K 线图,或者追逐某个板块和叙事,本质还在“连错都谈不上”(not even wrong)的层次。

  • 运动和读书/思考,必须天天有,保持基本强度和时长,不进则退。

  • 生活工作投资也是,很多细节,如果稍微定量化一下,然后强迫自己坚持完成,实际上都不是特别高的要求,但是积累一段时间,自己可能都会被结果惊讶。

  • 不要羡慕他人所谓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大概相当于在无重力条件下生活的宇航人。NASA 有资料说在太空飞行五到十一天,如果没有持续主动的负重训练,肌肉萎缩可能高达 20%。回到地球时手无缚鸡之力,会非常危险。
    在自己遇到全新的问题和烦恼时,能够忍住烦躁,直面问题,拆解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最终化解问题,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这个坎能够过,“情绪肌肉”就又强大了一轮,有更大的耐受力去迎接新的更复杂的问题。这个坎过不了,就像肌肉受伤一样,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陷入抑郁症。

3.3 跑步

  • 长跑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最大摄氧量(vo2max),心肺功能极强,这样平时做任何事情都会感觉更轻松随意。游泳也有同样效果,但不能慢慢的蛙泳(那等价于走路),而必须有一定强度的自由泳。

  • 避免运动损伤的唯一灵丹妙药,就是在身体有一点点不舒服或者疼痛的时候,立刻停止运动,开始休息。不以短期运动成绩为导向,不去逞能和蛮干。即使外人用羞辱式的激将法,也不要去理会。
    避免投资破产的唯一灵丹妙药,就是要把部分资金完全严格隔离,只放在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上。拒绝以短期 Profit and Loss 为导向。即使有人用“别人恐惧我贪婪”的空洞口号来刺激你的时候,也绝对不能违反这个根本原则。
    大部分竞技运动最后都变成残害身体的回报递减的活动了,仅仅是由于人为设置的巨额奖励才得以维持。真正回报最大的活动是不屑于外在奖励的。或者他本身就成了设立奖项/制定规则的人。比如说世界上不存在“首富奖”,“寿星奖”,等等。

  • 为了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多挖掘和探索出更多的多样性,让各种新奇感可以自发涌现,这样坚持就不再是个负担,而是一种渴望。

  • 如果用“跑-走-跑”的方法,每跑几分钟就切换成走路几十秒,一方面走路时腿的受力只有体重的一倍多一点,另一方面走路对心肺功能的需求更低,因此有更多血液和养料可以输送到腿部,以帮助迅速恢复。这样有效避免受伤,有助于把这种锻炼长期坚持下来。

3.4 睡眠

  • 咖啡因在体内的影响的半衰期是五到七个小时,下午和晚上喝尤其糟糕,会严重干扰睡眠。应当尽量避免消费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品。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用餐时间是代谢调控的重要因素,而昼夜节律与代谢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昼夜节律的正常运作对于保持代谢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时间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昼夜节律、营养和代谢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很多人讲究表面的卫生,穿衣,化妆,却对更重要的睡眠卫生没有精细管理。这是非常不理性的。

  • 人一半以上的幸福感,都是来自深度和充足的睡眠。没有充足的睡眠,体内细胞和组织的自我修复过程也无法充分完成,各种潜在的慢性疾病和衰老会不断积累,叠加,恶性循环,加速直到最后完蛋。

3.5 抗衰老

  • 人体衰老是个多维度全方面的细胞和脏器的功能退化的过程,而全面的运动是缓解和保持系统不明显退化的最有效手段。

  • 睡眠 - 运动 - 饮食这是保证代谢健康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有一个短板都会严重损害健康,加速衰老。

  • 从小就被灌输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人,潜意识里,一天不学习/工作/挣钱,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或者不安全感,觉得在荒废光阴。这种潜意识到了极致,就会产生很多荒谬现象,比如很多人牺牲健康去创业挣钱,即使自己知道有问题也无法摆脱。

  • 卧倒,相对于坐着,站立,是人体最放松的一种姿势。有的时候你如果只是简单思考问题的话,我也建议躺在垫子上,而不是坐在椅子上思考。

  • 活得越长,资产累积增长的时间和幅度就越大。所有的投资和经商的策略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你如果为了短期的财富目标,用力过猛,跑得太快,忽略健康,反而会减少自己的寿命和长期的财富积累。

  • 在我的领域,我学到的是,永远不要相信专家,除非他们有数据支持他们的观点。要对专家非常小心,因为专家往往对过去非常了解,但是对未来懂得很少。经验证明,许多专家在预测未来时,想象力上有重大缺失,我只相信数据的外推法。还记得 Louis Dublin 预测平均寿命的上限止于 65 岁吗?

  • 很多健康问题(包括容易感冒染上病毒),底层原因都是因为心肺功能太差,增强心肺功能的唯一办法,是不断循序渐进地加大有氧运动的强度。

  • 提高心肺功能对于长寿而言,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吸烟,体重,糖尿病,高血压等风险因子。

  • 身体健康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药物。自身培养的免疫力,是最便宜可靠的,而且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强大的免疫力来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睡眠,节制饮食,适度运动。维系这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高度的自律。而高度的自律,最终需要的还是平静,理性和强大的内心。

4 事业

所有的技术路线,在复利积累上,都迟早会遭遇资源瓶颈,而无法再进步。所以一定要保持多条线索同时迭代,积累。一条路线到头了,就找另外一个不同维度的,潜力更大,增长更快的路线去积累。尊重自发涌现,不要在一条路径上死磕。这就是摩尔定律演变的真实机制。

4.1 如何实现复合增长

  • 一般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找到某个东西让他非常有兴趣废寝忘食去忘我探索,不管是画画,写文章,写代码,还是创作什么别的东西。只要这类创作探索的成本足够低,就可以自由迭代若干次,达到极高的质量,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渠道发表,最终能够找到高溢价的变现方式。
    如果你每周要被迫给人打工,包括在路上的时间是 N,给自己定个计划,花四到五年时间,把 N 降到 10 以下,直到它接近于零。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探索创造了。很多伪创业是成本极高的盲动,只会适得其反。
    大部分工薪阶层每周工作加上来回的时间接近五十个小时。本质等价于每周要做接近五十个小时的奴隶。如果把 N 压到 10 以下,有自由时间去探索创造,其它问题基本迎刃而解。为了伪创业而牺牲实质的自由支配时间,被迫做很多不喜欢的事情,变成另一种变相的奴隶,也很不划算。

  • 摩尔定律之所以可以持续复合增长,是因为底下存在上百个不同微创新和技术路线在彼此竞争,你看到的只是冒头的增长最快的那个技术路线而已。同理,个人的复合增长,也应当争取在多个不同的增速最快的方向/领域上同时布局,定期强行调整,这样不至于全部资源卡在某个错误路线上浪费很长时间。

  • 知识和工具库里的部件多了,还有一个好处:你总是可以在某个方向做一些低成本的测试,得到一些正反馈,让你进一步改进,也同时丰富了你的工具库。这样你始终乐在其中,有动力不断探索。

  • 信息科学,本质就是提高能量的转化与存储的效率。而能量转化存储效率提高,又可以支持更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和能量,永远是研究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最重要的变量。
    可以这么看,每天要八小时上班,本质上和古猿人主要精力在觅食吃东西是一样的。社会和个体的进步,本质来源于更多人可以从琐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有很多闲暇时间用于创造性的探索中,这种探索可以支持建立更复杂的个人信息基础设施,进而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动的效率和能力。

  • 复合增长的一个矛盾特点是:如果方向和目标太明确,过了市场饱和点之后会发现很多行为全是无效或极低效的,白白消耗能量,即使自己主观上很努力;但如果坚持在最开放的搜索空间里长期摸索,短期看似无所事事,没有进步,长期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指数增长的突破口。这也是为什么回撤(drawdown)和夏普比率(sharp ratio)这些概念,对于一个长期主义者而言,本质都是狗屁,会有反效果。

  • 真正的效率提高,意味着不断重复利用过去的成果去构建更复杂的产品,或者把同样的成果和产品变着花样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如果被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搞各种杂事,或者要去做各种定制性的服务,那么一个人很难系统性地提高自己的效率,缺乏实质性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复合增长。

  • 凡是无法“长期复合式增长”的资产都不值得投资。而真正可以复合式增长的资产,重点不在于现在有多好看,而在于其“强大的系统性的增长动力”,和“几乎无法被外力破坏扼杀的特征”。这样可以彻底忽略掉各种短期噪音,而耐心坐等复利的长期积累,产生奇迹。

  • 复合增长的两个重要动力,一是过去的劳动成果可以重复使用,二是行动自由度大,没有限制行动自由的瓶颈。打工者之所以无法深刻理解复合增长的内涵,一是因为顶头老板上司就是其最大瓶颈,二是一旦换岗位或者工作就要从头开始,很难重新利用以前的成果或资源。

  • 如果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做到一家独大的话,那就必须有属于自己非常独特的细分市场,而无需和外界进行惨烈的杀价竞争。被迫降价竞争,是扼杀复杂增长的毒药,任何外表的勤奋努力都无法美化掩盖其破坏性。

  • 阻碍效率提高的三个因素:浪费大量时间找东西,浪费大量时间等别人,无法重复利用以前的劳动成果。最理想的地方一般有下述特点:查找东西方便,多处备份,实物即使丢了也很容易换新的;潜在合作伙伴很多,如果一个人太慢等不及了,马上可以换下一个;可能不断大规模重复利用以前的劳动成果。

  • 打工者的最大困境,在于其大部分努力最多只能换来老板廉价的夸奖,和一些不断贬值的法币,而无法产生终生受益的效率上的有效积累。然后每次换工作时又要清零重来一遍。

  • 重要的课题是理解底层机制,区分伪增长和真正的指数增长,区分有很大潜力的指数增长和昙花一现的泡沫。真正理解机制后,人就不急了。如果你急着要发财,实际上还是没弄懂。

  • 高效率,尤其是特定场景下碾压普通人的效率,随时可以兑换成财富。如果这个效率还能持续自发迭代,复合增长,那么财富价值就更大。

  • 中年危机这个问题本质就是遇到发展瓶颈而无法增长了,而切换到新的增长路线需要初期比较大的投入,改行的早期比较艰难狼狈。但越不愿意改,后面代价就越大,越狼狈。要治本的方法是意识到定期(每隔最多五六年)切换到新的增长曲线是一种常态,所以要经常关注增长最快的新领域行业,多方面提早布局,提早切换。不要和同病相怜的可怜人混在一起,那样只会给自己增长无数理直气壮的借口,来保持现状。同病相怜的人,很难给你提供新的视角,而且大概率会强化,合理化你的懦弱和无知。然后阻力最小的路径,就是缩在自己的泡沫里,继续抱怨和无作为。
    如果没有把“抓住最快和潜力最大的几个增长曲线”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那就是“连错都谈不上”(not even wrong)。

  • 很多人对财富的概念就是房地产,银行里存的钱或者券商那里代管的股票,“为了胜利而战”的思维,就是不断囤积和守卫,这是一种低维度的思路。如果是“只要不输就接着玩”,它的策略就是,积极思考拓宽财富的维度,即使部分财富因为不可避免的战乱或者其它动荡而被破坏,仍然能够同时在别的维度上获得财富,迅速恢复元气。

  • 不管是人,还是公司,抽象画程度越高,向其它维度连接扩展的可能性就更多,也就更反脆弱。这也是为什么平台级软件系统估值,远胜于硬件和其它实体生意的原因。

  • 如果所有的生意都依赖于某一个单一的社交平台,那非常脆弱,危险。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多个独立平台,广为分发。

  • 宁要高维度/抽象化/反脆弱的草,不要低维度/具象化/脆弱的苗。

4.2 给年轻人的职场建议

  • 如果有长期的宣传建立的品牌,常常会有客户自己找上门来,让你发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市场需求。不宣传自己,不对外探索,你永远不知道那些你不知道的市场(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 当一个极强动力的高端客户找上门的时候,你就有能力根据你提供的巨大价值来收取高额的报酬,而不必再理会那些利润率较低,需求和你提供的东西不匹配的客户。二者的单位时间的利润率,差距可能有两个数量级以上。

  • 要花时间打造个人品牌,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才能,而不是偏安在某个公司的岗位上长期默默无闻。在社交媒体上长期发表有干货的文字,是一个有效手段。你会发现潜在市场比你的想象要大得多,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和你的臆想有很多不同。潜在客户不断从你想不到的地方来找你,和你四处发简历找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验。

  • 当你接触真实的世界和市场时,会发现有些赚钱的机会和主流媒体上宣传的完全不一样。有些被人忽视误解的领域有赚大钱的机会,但是周围人一直不理解。有些被主流认为有面子有钱赚的职位实际很苦逼。你会困惑很长时间。但最终要相信自己长期实际的体验,而不要被媒体的虚假宣传或者错误认知误导而丧失主见。

  • 没有捷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构建自己的体系,just do it。

  • 从节能和提高效率的角度看,最有效的操作是不断计算未来将朝哪个方向移动,然后尽量以最低的代价去提前布局和等待。而考虑的时间维度越长,可能撬动的不对称的巨大回报的机会也更多。因为短期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明显的东西,竞争太激烈了,代价太大了。而且时常代价大到回报是负的。对短期的算计,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低估竞争者的存在。竞争者的出现常会让你的劳动价值接近于零。对于长期的算计,则有大概率会发现一些精彩的无人区。

  • 认知有点像古生物进化出来的视觉。有视觉的生物不一定有强健的肌肉,但肯定可以轻松把没有视觉或者视觉低下/但肌肉强健的生物给灭掉。认知框架准确的人看上去好像无所事事,但也可以轻松碾压认知图景完全错误的人群。

  • 淘宝店主,保险或房地产经纪人听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但里面确实有很多人实力远高于各类总监,而且地位要更稳固,实际经验丰富得多。

  • 真正的思考需要反复推敲,一开始可能有大量不靠谱甚至幼稚的想法涌现,然后花很长时间不断折腾,去粗取精,最后才慢慢锤炼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长时间写作,才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 提高调整纠错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要从事流动性好,通用程度高,虚拟程度高的事业。

  • 生命涌现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很强的能量来源;第二要有固体形态可以存储保留信息;第三要有高流动性,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组合/计算。这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 对比到个人的发展来看:第一要到人多经济发达的地方去发展。第二,自己的工作要能够可以记录存储下来,供以后利用。给别人打工,做一些事务性的东西,很难有记录存储的功效。钱可以看成是一种记录存储的形式,但是如果很快就花光了,也就无法存储下来。写作,艺术创造,打造产品品牌,都可以看成是记忆存储的工作。
    有了存储,还必须流通,寻求和其他资源组合/创造新价值的机会。所以不断在各个渠道网络去努力传播,也非常重要。能够在“能量/存储/流通”这三点都做到的人/公司/组织,和没有刻意做到这三点的人/公司/组织,其差别类似有机物/无机物的差别。
    可以看到,世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能量摄取效率更高,存储效率更高,容量更大,信息流通更快更多,生命形态更复杂的发展历史。

  • 所有的专业人士都应当思考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可以长期保存,反复引用,广泛流通的产品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有机成长。否则不断要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取金钱谋生,是一种痛苦的/低层级的存在。金钱有时并不是最好的信息存储方式,如果被忽悠去举债而无力偿还那就更糟糕。

4.3 创业

  • 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包括,你对某个事情特别执着沉迷,愿意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自发地深入钻研;你在做别的日常业务时,可以顺便把某某事情做了,这样同一个事情对别人而言,启动成本为 N,对你而言启动和持续成本为零。

  • 没有在源头上海量的,多样化的一手信息,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一种装腔的空话,仍然无法避免被各种噪音或者假象所裹挟的命运。如果说这种行为,在信息获取成本较为昂贵的过去,还 情有可原的话,现在还不断犯这种错误,只能说是懒惰和缺乏自我革新的意志力了。

  • 真正的优势,都是根据自己在局部的具体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一点一滴地摸索积累出来的,有自己特色的优势。有没有优势,自己最清楚,优势越大,积累就越快,进步就越快。

  • 任何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或者投资者,都应当依照第一性原理,以一种极为残酷的诚实态度,不断剖析自己,制定一个可以最终比肩,甚至超越巴菲特或者马斯克的五十年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很可能无法达到。但是实践这个计划本身,会是一个有价值并充满乐趣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计划,从五十年后倒推到今天,你日常决策和思考的参照体系会马上改变:它会强迫你挖掘出最大的潜能,而不是被动地毫无觉知地在环境中随波逐流。
    你在战略高度上会非常挑剔也非常现实:你拒绝参加任何没有结构性优势的赌博;你会更加果断并习惯去定期淘汰自身过时的行为模式或者业务。每一个落后习惯的迅速纠正,都意味着更大的结构性优势和更快的积累速度。用这种态度去实践,你会发现战术上越来越容易了,因为你是用指数级别的结构性优势,不断去碾压以前以为高不可攀的困难和障碍。

  • 投资的目的就是躺平。不能躺平,终日忙忙碌碌的投资者是不合格的。

4.4 脱离做题家

  • 真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为兴趣和自由而创作,而不是去迎合讨好某个特定目标的受众。违背内心去迎合外界定义的 KPI。去讨好外人,是无法持久的,而且对方很容易可以感觉到,并因此对你的态度转为轻蔑。伟大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永远是潮流的领先者,而拒绝做外人支配的做题家。

  • 要成为出题家,最好在有巨大潜力并快速增长的行业里寻找引起你兴趣的切入点。快速增长期,会有很多真空需要填补,这时竞争不大甚至根本没有,只要你能挺身而出,即使智商不高,也已经赢了。为什么必须有巨大潜力?因为这意味着长长的增长曲线,即使错过这个机会,很快下面有心的机会等待你去填补。

  • 跟随自己的兴趣来写作,是深度思考和提高自身能力的真正捷径。即使把别人的话抄一遍,抄写的过程中也常常自然涌现出新的感悟。

  • 所谓“软件定义”,最本质的优点之一,是因为硬件已经被软件抽象化了,底层的硬件可以随时更换成性能更好的模块,而不会因为硬件的更新而被迫需要重写软件。

  • 从某个角度看,接受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虽然有各种高学历和高大上的头衔,但最后的下场就是成为“软件定义社会”里一个被抽象化的,很容易被替代的模块。所以忙了一辈子,没有独特之处,缺乏强势的自我定价权。

4.5 科技发展对职业的影响

  • 各种各样的中间人,中间商,如果不能保持较大效率上的优势,最终都会变得无关紧要而被绕过去。

  • 软件公司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这种层层叠加的“重复使用”。DNA 就是生命体在地球上重复使用几百亿,几千亿次不断叠加演化出来的复杂软件。

  • 智能大爆发时代的理性态度是:争取以较小代价获取技术进步的巨大红利,但如果自身努力的边际回报开始下降时,一定要选择等待,把这时间多用来锻炼身体和睡觉,而不是对体力和自身资源做无谓的消耗和摧残。因为你很清楚,技术进步正在加速,过了这村还有那个店,只要稍微等待一下,好的新机会信手拈来。

  • 技术进步如此之快,以至于现在最佳的策略,恐怕默认是以“躺平,养好身体,等待”为主。否则你拼死拼活积攒的那点资源,很可能过几年,就因为技术因素而一钱不值,但你的健康则是切切实实损失掉了。这个 Wait Equation 相关的概念,值得好好研究。

  • 未来属于能够扮演 CPU 和 GPU 角色的人或者组织。硬盘和内存的价格则会不断下降。很多人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相当于“硬盘”或者“内存”,就是知道某个局部的知识或者技能。人工智能技术将不断压低硬盘和内存的价格,因为各种“局部知识”将更加容易被调用。这时,扮演 CPU 和 GPU 角色的人的价值更重要。CPU 就是能够把各种不同资源结合调用,解决全新的问题;GPU 就是能够以超大规模的并行度,把各种资源同时调动起来,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某个问题。

4.6 积累

  • 最终要获得突破,一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体系。在一个多维度的信息世界里,只要涉猎足够广(宽度),下够足够多的功夫(深度),积累一定时间后,一定能够以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突破。

  • 涉猎领域越广泛,到后面还有个神奇的效果,就是越来越容易触类旁通,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连接融合起来,发现新机会,产生边际收益递增的指数增长的效果。这才意识到前面各种通识的自我教育,不是白学的。但要把自己的认知解释给没有基础的人,难!甚至一些稍微反直觉的概念会被不懂的人轻浮地嘲笑。

  • 可以积累迭代的东西包括: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自己的团队或客户或人脉网络,自己的财富(房产股票等),行业的经验,任何一个维度积累到足够深度,想不富都很难。

  • 军事领域有句名言,“业务爱好者讨论策略,专业人士讨论后勤”。商业领域可以类似地说,“业余爱好者讨论策略,专业人士讨论积累“。缺乏后勤的军事攻势几天内就会歇菜,缺乏积累的盲目创业很快就会现金流枯竭。大量的积累最终还是需要长期自发的兴趣驱动,而不是苦行僧式地压榨自己。

5 输入

5.1 信息筛选

  • 生活工作就是一个一半时间做减法,一半时间做加法的循环往复,不断优化自身信息和能量效率的过程。

  • 需要意识到虚假夸大的信息,是人间常态。通常你所看到听到的信息,都是信息发布方希望你看到的。重大决策,必须反复从多个角度,多个独立的信息渠道去验证核查。否则依靠直觉,被虚假信息所诱导,代价是惨重的。

  • 所有事情,都有一个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避免在信息获取成本高的地方去和别人竞争,否则别人放烟幕弹,释放虚假信息,你无法甄别。反过来说,你可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信息的空间有多大,你的自由活动空间就有多大。
    很多人从来不思考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投资业搞尽调,每天到处飞,倒时差/饮食睡眠不规律/天天讲很多话耗神,是要折寿的。可以反向考虑,什么是你日常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时,你是否顺带着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哪类高质量信息?以此为基础的信息优势,你可以把握哪些普通人很难把握的机会?

  • 如果把赚钱当成砍柴,那么建造“低成本获得高质量信息”的系统就好比磨刀。砍柴者众,利刃寡。磨刀永远不误砍柴工。你不需要太多柴,只需要一把独特的,与时俱进的,永远锋利的刀。

  • 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是看极少数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对一些趋势的预测分析,而事后发展和大众直觉相反,却和他的预测框架基本吻合。这种分析,值得反复阅读追踪,真正理解其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到表象的逻辑链条越复杂越矛盾,就越没有人耐心看,但这才是普通人凭自己努力真正可以抓住的机会。

5.2 信息积累

  • 人脑的计算速度差不了太多,所谓智力,本质还是背后的阅历和经历。当搜索,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较高的时候,阅历和经历丰富的人显得智力高。但是信息获取成本大大降低的时候,吸取信息量大而广的人最终胜出,而且这个差距在信息时代会不断拉大。而信息渠道过窄的人,容易被输入信息的内在偏见严重影响判断力,而带到沟里去。

  • 知道的越多,就感叹为什么不早花时间去知道更多,而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被各种噪音和假象干扰误导,浪费大量精力去盲动。

  • 敬畏来自于承认自己必定存在感知盲区,因此要不断学习提升;憧憬来自于有了正确的方法论和框架,相对于其他还在梦游的玩家,结构性的优势会越来越大。

  • 提高自身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最好的投资,比物理世界很多投资要高效得多。

  • 一个理性人,对于信息知识的持续投入,应当永远超过吃喝玩乐的花费。

  • 通过自媒体持续发表文字或视频作品,可以在开放世界找到更多同道。受众巨大的自媒体人可以获得很多细微反馈,信息成本和纠错成本极低。信息来源和信息整合的优势,可以复合式增长。强大信息基础设施,造就全面信息优势,才能支持深度思考,才能指导有效的行动。

  • 相比起在微信上发表文章,微博的极大优势,是可以迅速发短帖子,相当于软件工程的频繁迭代,“release often, release early”。而且遇到有共鸣者可以迅速被转发,迅速和一大堆人互动,迅速覆盖自己的盲点。

5.3 读书

  • 方法论的实践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长期看付出的代价实际上最小。

  • 散打高手,本质上就是不要让自己露出破绽,并能很快识别利用对手的破绽。搭一下手,过两招,大概可以识别对方的水平在什么量级,打不过就赶快跑。但很多从未被训练过的人对于打架时自己暴露的各种低级破绽,完全没有任何觉知。
    人际交往或做销售的高手,基本也是讲几句话,就大概可以理解对方的现状处境和动机,然后调整出有效的沟通方式。

6 创作

6.1 写作

  • 人脑的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只能够存四到五个概念,所以聊天扯淡胡喷时的思考深度永远比不上写作。写作时内存可以非常大,而且可以从容不迫地慢慢完成。真正的深度思考,没有文字的记录表达,根本无法完成。

  • 读书就是不断搜索各种新概念的组件,然后通过社交媒体把自己的碎片思维扔出去,获得评论和新的线索,数量上去了,开放网络的效率自然碾压任何封闭的一个小区间。

  • 写文章时收获最大的实际上是作者自己,作者对问题的理解深度,远超普通读者想象。也远超作者自己起初的想象。

  • 创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保持高度自由和多重选择权,但自上而下的操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搞出 N 个新问题,成了复杂度的囚徒,完全违背初心。

6.2 创意

  • 英国经济学家 Tim Harford 两年前讲过一个“如何更有创造力”的秘诀:就是慢慢地,没有时间压力地同时做多个不同的项目。(slow motion multi-tasking)

  • 多个课题同时探索,本质是把自己主动置于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高维度空间里总是可以找到新的高增长的方向,心情愉悦,而且在探索过程中会渐渐发现原来的困扰成为伪命题。运动多样化,和科学研究多样化的好处,有些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 创意来自于不同元素的链接。产生创意也许应该 80% 的时间用于积累各种多样化的素材,20% 的时间突然发现里面有些东西可以连起来,然后就去把它们组织连接起来。

  • 太专注或太放松都不好,最理想的状态是在专注和放松的边界,可以随时来回切换。这有点像自组织/涌现理论里的“混沌边缘”(edge of chaos)的概念。以前只是简单地理解“一张一弛”,但二者之间的切换频率太低了。提高切换频率,常会有惊喜。

  • 有创意的人,是极度反感各种约束的。主要的时间应当在于不断质疑,突破各种约束。而不是像个小媳妇一样乖乖地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突破约束后才能有各种创意创新。Always question the constraint!

  • 美国组织心理学家 Karl Weick:“我们更可能在行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思维;而不是在思维的过程中,促成一种新的行为”。

  • 再也没有比读书和写作更高效的行动了。写开源软件,可以看成是一种广义的写作。

6.3 拥有自己的作品

  • 只要用心学习和创作,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几万真实的粉丝,远比什么名校的校友网络有价值。

  • 社交媒体上不用实名的,不管怎么折腾,实际上是放弃品牌建设,自己亏大了。

  • 来自推特的 shaneAParrish:“外行人会分析自己的短处然后试图改进提高。行家会专注自己的长处,然后去寻找那些在自己的弱项上很强的人。”互联网使个人外包的选择越来越多。

  • 对于个人而言,要把摩尔定律的机制用于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尽量做有这么几个特征的工作:制作成本低,边际成本低,分发成本低,通用性高,有长期价值。

  • 那些听上去很厉害的大公司,和你的最大区别,无非就是他可以把产品卖给几百万人,你现在暂时只能卖给几个人而已。如果有几百万人以上的分发渠道,获得几百万人的信任,商业模式会自然涌现。即使你自己不知道套现,会有别人来请你帮你套现。但最后套现并不是最终目的,有最大数目的信任你的潜在客户和受众,就是最大的财富,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辜负他们的信任。

  • 以钱为目的,而不享受艺术或技术摸索过程本身的人,反而在财富积累上走不远。

  • 真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为兴趣和自由而创作,而不是去迎合讨好某个特定目标受众。

  • 传统经济框架里,人口越多,对某个稀缺资源的竞争越大,最终会把稀缺资源的价格抬高,导致社会生产的回报递减。但是对于边际成本为零或者接近零的产品(比如软件或某种虚拟服务),人口越多,利润就越高,甚至即使产品的单价下调仍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同时个体消费者也收益。这个现象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才开始大行其道的。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框架,常被老派经济学家混淆,因此常常得出错误的结论。

  • “幸福既不是美德,也不是快乐,既不是这一个事情,也不是那一个事情。幸福本质就是成长。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觉得幸福。”此话出自爱尔兰诗人,1923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 要获得幸福感,一定要系统科学地寻找可持续的新增长点,尤其是财富,闲暇时间和知识的增长。

  • 从信息输入成本和效率上看,当今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大量持续读书(总量要上千),读各个领域行业的书,读各种便携的电子书,成本更低,能够更快地识别陷阱,摆脱泥潭,寻找获取新增长点的方法了。
    从输出成本和效率上看,写作(包括写代码)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好方法。第二个方法是一定要坚持构建自己的品牌。第三点是不断寻找新的渠道方法,增加自己的作品产品的可组合性。

  • 效率的复合增长没有上限,幸福亦无上限。

Back to top